随着12月1日宁国市首批名师工作室总结大会的召开,钟时珍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四年的征程也划上了一个官方的句号。20天后,12月21日下午,在寒冬难得一现的暖阳中,工作室全体成员又齐聚在乐鱼赞助大巴黎图书楼五楼会议室,用最接地气的方式,为我们共同走过的四年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。如果说7月的工作室毕业典礼是对四年时光的深情回望,那么这次再相聚,更多的则是对四年来丰厚收获的理性梳理。
四年来,在名师工作室的培育下,在导师的倾力培养下,全体学员综合素质迅速提升,均受到不同等级的表彰,其中受省级表彰2人次,宣城市表彰4人次,宁国市骨干教师、模范教师、模范班主任等各类表彰8人次,每位学员都受到过学校各项表彰,各位学员以最快的速度成长为本校的中流砥柱。
导师对各位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要求颇高,每位学员每个学期都要承担公开课任务,经过多轮研习实战,各位学员的课堂教学功力倍增,在各类优质课大赛中脱颖而出。在宁国市优质课大赛中有5人获奖,其中李鸣晓、白雷荣获一等奖,在宣城市优质课大赛中有4人获奖,在省优质课大赛中有一人获奖。在“一师一优课”“一课一名师”视频课评选中,李鸣晓老师选送的课被评为部级优课,范海霞、丁爱燕老师的课被评为省级优课。
在导师的严格要求下,各位学员的教研能力呈几何级数增长,阅读成为常态,写作成为习惯,四年来有53篇征文、论文获得宣城市奖项,9篇论文发表于CN刊物,工作室创建的“杏坛追梦”博客上则刊载了200多篇学员平时撰写的教研文章。当然,最能体现教研能力的是省级课题《基础教育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序列化研究》的研究,在导师高瞻远瞩的筹划下,工作室成立不久,就申请了这个省级课题,从申请立项、到过程实施到最终的结题,这个课题成了工作室持续向上发展的有力抓手,倾注了导师和学员的无数心血,它的研究过程扎扎实实,没有一点虚招,获得评审委员的一致好评,它的实效不仅在当下,在将来的教学中还将持续显现出来。
因着课题的研究,各位学员的作文教学观念和策略得到了更新和发展,指导学生辅导学生参加的各类作文赛事也频频获奖,其中宣城征文一等奖2人次,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1人次、三等奖1人次,中华圣陶杯作文大赛一等奖1人次,北大培文杯三等奖2人次,其中蔡敏老师获北大培文杯“伯乐奖”。
四年时光匆匆,但工作室迈开的每一步都有迹可寻,工作室成立之初,导师就创建了“杏坛追梦”博客,那几百篇博文刻下的就是时光的脚印。而《杏坛追梦文选》第一辑、第二辑则将那些我们感悟过、思考过的时刻定格下来。
从宏观来看,我们只是宁国市持续发展的N批工作室中的首批中的一个工作室,并且已经成为历史;但从微观来说,对钟时珍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每一个成员来说,这个工作室是特别的唯一的,永远不会成为过去时。此刻回首,站在如斯消逝的时间的河流之中,沐浴着融融的暖阳,我们能清晰地听到那砰砰的心跳声,那正是我们一直不变的初心。13颗赤子之心聚在一起,擂响如战鼓,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征程。